他19岁高中辍学搬砖,20岁从一家啤酒批发店干起,到如今开出549家分店,市值700亿,年净利润超过10亿。
当沃尔玛关闭14家店、麦德龙关闭7家店、华润自营门店减少800多家、年销售额超过170亿的新一家溺死在零售红海当中时,他的店却以一年开六七十家的态势,如行业黑马一般,一路高歌猛进。
在创业中他一次次死磕自己,想出逆转“狠招”,两次为险遭易手的生意造血,起死回生。
最后连刘强东都抢着要和他做生意,他是永辉超市的老板,张轩松。
先是啤酒行,后是杂货铺,抗不过就死磕,最终实现“暴富”
1、农村小伙的淘金梦
1970年,张轩松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一农村家庭,10岁的时候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,周围的年轻人人纷纷下海闯荡,听了太多一夜暴富的故事的他蠢蠢欲动,他想像其他人一样,靠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。
终于,19岁那年,没等到高中毕业,张轩松就辍学下海。
本以为到了新天地就能闯出名堂,可无学历、无技术、无资本的他,一入社会上就碰一鼻子灰,最后只能在福州一建筑工地上搬砖,干苦力。
这绝不是他想要的人生!他一边搬砖活水泥,一边苦苦寻找逆袭的机会。
最后,在表哥的引荐下,他东借西凑了3万元接手了一家啤酒批发店。但问题来了,本钱少,价格又做不到最低,还没钱宣传,拿什么跟扎根数年的当地人竞争?这令张轩松伤透了脑筋。
眼看着别家生意兴隆,回头客满满,张轩松只能“干瞪眼”,他思来想去,硬把自己逼成开行业先河的人,死磕出了 “24小时营业、1小时送货上门”这唯一一种解决方案。果然,在当时不算便捷,快递还没几个人听过的年代,这招很是管用。
由于没钱雇人,张轩松亲自骑摩托车送货,搬上搬下,进进出出,风雨无阻,且一干就是整整5年。在这5年的坚持和历练里,他从三级代理干到福建省总代,并攒下了不少的积蓄。
1995年,当街上陆续冒出超市时,张轩松敏锐的嗅觉被刺激,他断言,这种经营理念先进、品种繁多的新业态,一定会成为新的潮流。
发现“苗头”后,张轩松马上行动,他走访了当时福州风头正劲的几家日用品超市,人流量爆棚、品类丰富的这个“新物种”令张轩松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,于是,不甘于只做啤酒批发商的他,立马宣布进军零售业。
1995年,一家100平方米的“古乐微利超市”出现在了福州市繁华街头。
开店伊始,深谙市场套路的他玩起了“平价销售”的花样,别人卖3块钱的一条毛巾,他只卖2.3~2.5元, “看得见的实惠”、“天天平价”成了张轩松经营超市的样板口号。得益于这种低价策略,他吸引了不少消费者,客流量远高出同行。
很快,赚的盆满钵满的他开始布局新的超市。1997年3月,他在福州市鼓楼区的榕达自选商店开业;1998年8月,福州市火车站永辉超市步伐紧跟,这是张轩松首个以“永辉”命名的超市。
2、一口吃成胖子,损失惨重
开超市屡屡成功令张轩松信心爆棚,在此期间,他不放弃给他“第一桶金”的啤酒生意,想“产销通吃”,于是入股走下坡路的榕城啤酒公司,还担任了公司的副总经理。
在很多方面都未考虑周全的他,一入股就惨遭金融危机寒冬,且榕城啤酒自身弱小,难以匹敌当地其他品牌,在这场注定了的硝烟里,他的资金被套牢,投入的几百万元全部泡汤,连同刚起步的永辉超市也要搭进去垫底!
生死关头,一位海外的亲戚鼎力助其渡过难关,才使永辉超市在这场浩劫中保住小命,残喘生存。
贪大求全结果惨遭“滑铁卢”令张轩松备痛定思痛,多年后他扔心有余悸,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他说“对我这种没受过专门商业教育的草根创业者来说,商场奋斗,每走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,一 招出错有可能全盘皆输。因此,在创业的过程中,对于好坏、得失应该不断地总结,并改正错误,否则只有被淘汰的份。”
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中他的思路愈发清晰:“生的不碰,熟的不放,做生意没有想像中美好,即便你以为万无一失了,也要先想到失败。”这句话反复在脑海警醒。
终于,1998年底,张轩松退出啤酒行业,此时一心一意经营超市的他目标坚定,那就是缔造零售王国。
抓住“洋超市”软肋,聚焦生鲜市场,鼓励合伙人制,一夜缔造6位亿级富翁
但零售业远不如张轩松想象的那么顺利,就在永辉超市开业的第二年,多家大型的、世界连锁超市,例如美国沃尔玛、德国麦德龙、台湾好又多等,它们在一线城市已布局满意,开始将爪牙伸向二线城市,它们像“雄狮”一样,所到之处惨遭涂炭,本地超市无一幸免。
就在“雄狮”张牙舞爪炫耀胜利成果时,张轩松又一次死磕自己,逼自己想出活路:“唯有改变,做巨头们做不到的,才能活命!”
可做什么特别的呢?正在绞尽脑汁之际,Z的一条政策给了张轩松的灵感:“杜绝餐桌污染,建设放心市场。”这是对传统脏、乱、差农贸市场的整改令。
这条政策的涵盖面很大,常人也就一看置之,但这启发张轩松把目标锁定在农贸市场细分领域——生鲜市场上:“这是一块空白的市场,永辉可以避免和实力雄厚的洋巨头正面交锋。沃尔玛、麦德龙等洋超市不可能介入生鲜超市这一领域,也就不可能对永辉形成威胁,除非他们把产业链也做大。做生鲜需要本土化的专业人才。”
抓住生鲜领域本地化属性强,国外巨头难以大做文章这一优势后,2001年3月,福州首家“生鲜食品超市”——福州永辉屏西生鲜超市开业,同年4月,福州永辉超市有限公司成立。
光有想法还不够,在经营生鲜超市时,张轩松又做了两件开行业先河的事:
1、跳过中间环节,“包销到户”
如在采购环节上,为了保证采购到的产品既新鲜又低价,张轩松组建了300多人的专业采购团队。
在海产品方面,他委派同事与渔民一起打鱼,现场挑货,这一做法既减少了流通,又保证了产品新鲜,深得顾客赞许。
在农产品方面,他采用了直接向农场下订单 “包销到户”,这种方式既能够获得稳定的货源,还可以打消农民担心产品卖不出的顾虑,提高其生产积极性。
除此之外, 他还设立了500万元专项资金,预先垫付肥料、种子、新型农具等给农民,生产出的全部农产品由永辉实行不低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。
这一系列创新,使“永辉”形成了‘产、供、销’一体化的运作机制,外资超市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复制, “永辉”越做越强势。
2、从源头“掐断”耗损,建立“合伙人”制
为了解决生鲜耗损这一行业难题,张轩松从源头“掐断”弊端,对于易熟易烂的水果,他令人提前采摘,把物流配送时间算成成熟周期,减少耗损。
张轩松在观察中发现,一线员工在货品摆放时用力的轻重、一次性摆放的数量、打折处理的时机都直接影响到生鲜商品的损耗率。
“他们干最脏、最累的活,拿最少的薪水,谁能有激情?”张轩松想出了根本性的对治方案:合伙人制。
张轩松将投资领域先进的“合伙人”制引入永辉后,立马实现双赢。一线员工把永辉当成事业经营,积极性被大大提高,连服务态度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,对永辉而言,在零售业竞争更加激烈、人才流动加速期,这一机制有力留住了人才。
这是永辉真正崛起的开始,永辉超市仍旧秉承着张轩松一以贯之的:平价策略,又是其他超市难以买到的生鲜,又比农贸市场环境好上几倍,所以是广受欢迎,一路风华正茂。
2010年,永辉超市顺利登陆上交所,张轩松身家超50亿。短短十几年,他不仅完成了从搬砖工到企业家的逆袭,也通过员工持股缔造出一批亿万富翁,其前十大股东中有6位股东财富超过7亿,54位骨干员工身价过千万。
插上了资本翅膀的永辉扶摇直上,每年以60-70家的速度在全国开店。3年后,永辉以305.43亿的年营收领衔全国超市业,净利润率是同行的2倍。
敢于“吃螃蟹”,实现零售红海反杀,牵手京东,重新定义新零售
如今,经过十几年酝酿的永辉超市已成为零售领域巨头,到2016年底,其全国门店总数已经达487家,其中新开门店105家,319家可比门店收入高达37.99亿。到2017年,永辉超市的市值一度翻涨至700亿左右,居15家上市超市企业之首, 据2017年中报显示,公司当期实现净利润超过10亿人民币,同比增长高达57%。
要知道,近几年在电商的冲击、商业地租上涨、人力成本上涨等多重压力下传统零售业并不好过,沃尔玛关闭14家店、麦德龙关闭7家店、国内连锁品牌华润自营门店减少了800多家、曾年销售额超过170亿的新一家也在这场血洗中悲惨倒下。
永辉超市为何在一片惨淡市场中脱颖而出,高歌猛进?为何在水深火热的传统零售领域屡遭幸免?
其实,这一切不仅得益于其坚如磐石的生鲜模式,还得益于创始人张轩松紧跟潮流,敢于“吃螃蟹”,敢于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。
这一次,张轩松将目标聚焦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领域。
1、补齐物流短板,牵手京东到家
永辉发挥自身在细分市场领域优势的同时,开创自家线上购物APP,搞起了线上线下联动经营,同时,它还和京东形成战略联盟,京东以43.1亿元入股永辉,持股10%。
将供应链优势与京东的物流配送优势强强联合后,借助大平台流量及技术优势,京东到家为线上用户提供3公里内2小时送达服务,在物流方面京东补齐了永辉超市的短板。
除此之外,永辉超市还将店铺开进了社区,黑标“会员体验店”深的年轻人的欢迎,仅在上海就开了30家,布局速度之快业内罕见。
2、定义新零售,布局超级物种
超级物种是“永辉”对未来超市的探索,它既是超市,又像是菜市场,还是餐厅,更像是一家实体网店。在这里你可以享受由选购都现场烹饪,现场食用一站式服务,如果对产品满意,还可以体验线上选购,3公里内送货到家。
超级物种起初是从2015年推出的鲑鱼工坊演变而来,它是以三文鱼为主线的体验店,曾在开业45天里,创下了1000条整三文鱼的行业销售纪录。在500平米的空间内,除鲑鱼工坊之外,波龙工坊、盒牛工坊、健康生活有机馆等8个特色产物也罗列之中。永辉将在福州、厦门、北京、上海等城市布局24家超级物种,将彻底打造“超市+餐饮+永辉生活App”的新业态。
自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:“纯电商时代过去了,未来十年属于新零售”之后,新零售领域暗涛汹涌,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、华联旗下的鲸选等已然成为“超级物种”的强劲对手。但在新零售这条路上,张轩松似乎有着捷足先登的底气。
结语
张轩松经过两次暴风打击,一次是刚接手啤酒批发生意孤立无援的时候,另一次是当永辉遇到外资强大对手的时候,但每次历练张轩松都死磕自己,硬是令手上的生意起死回生。
他将自己成功归结为八个字:“勤劳,创新,总结,沟通” 。看似通俗简单,但从“三无”人员逆袭到手握估值700亿的企业,这背后多少次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只有他最清楚。
如今经历两次血洗的永辉不仅屹立不倒,还逆势成长为中国零售前三强,带着永辉奔跑的张松轩一刻也不给对手喘气的机会,他一次次颠覆行业,变革想法,在零售领域,他一直是猛速奔跑的巨人。